有色分析师
吴坤金
从业资格号:F3036210
(相关资料图)
交易咨询号:Z0015924
半年度评估及策略推荐
供应:一季度海外铜矿供应干扰超预期,但供应增长预期仍在,预计2-4季度产量增长提速。上半年全球精炼铜供应增量主要来自中国,预计下半年国内产量维持较高增速,海外供应增量仍偏少。
需求:上半年中国铜需求持续改善,1-5月增速超5%,海外主要经济体需求边际下滑。下半年海外经济仍面临向下压力,需求增长预期不强,国内需求有望维持增长,但增速预估下调。
进出口:1-5月内外价差先抑后扬,精炼铜进口量处于近几年偏低水平,随着价差改善,下半年进口量预估明显增加。
库存:上半年国内库存先增后减,海外库存先去库后累库,总显性库存增幅不大,库存绝对值仍偏低。下半年全球库存有望逐步累积,且海外累库压力更大。
总结:基于三季度供需边际宽松的判断,预计铜价向上动能减弱,尽管地缘局势对供应扰动的潜在冲击可能令价格冲高。而后随着供需边际宽松和海外经济趋弱,铜价下行压力加大。通胀预期角度看,其仍处于平台横移走势,上方压力依然较大,未来选择向下的概率更大,对应铜价的下行风险。下半年沪铜主力运行区间参考:56000-69000元/吨,伦铜3M运行区间参考:6800-8800美元/吨。
行情回顾
2023上半年,受国内经济复苏偏弱、海外制造业活动下滑、美国债务上限等问题影响,有色金属价格普遍震荡偏弱运行。有色金属当中,铜、铝、锡价格跌幅较小,铅、锌、锡价格跌幅较大,铜成为有色金属中最为抗跌的品种。截至6月初,SHFE铜主力合约持平于去年底价格,LME铜三个月期合约小幅下跌1.5%。
2023上半年LME现货市场相对低迷,Cash/3m大部分时间维持贴水状态,6月初现货走强,贴水收窄至4美元/吨。国内方面,上半年上海地区现货基差先稳后升,5月以来现货表现逐渐强势,6月初现货升水近月合约达345元/吨。
年初至今三大交易所+上海保税区铜库存增加8.1万吨,去年同期库存增加约21.5万吨,当前总库存约31.5万吨,仍处于多年低位。其中,中国社会库存和保税区库存均表现为先升后降,当前社会库存已低于去年同期,保税区库存水平偏低。
上半年LME铜库存表现为先去库后累库,4月中旬库存达到最低点5.1万吨,此后持续回升,6月初库存约9.9万吨;COMEX铜库存同样先抑后扬,4月底以来,该交易所库存基本持平于2.5万吨。
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先升后贬,铜的沪伦比先抑后扬。与比值走势对应,年初国内现货铜进口亏损扩大,进料加工出口窗口一度打开,此后随着国内逐渐去库,现货铜进口亏损不断缩窄,进入5月进口窗口打开。同时期保税区铜溢价低位徘徊,仅在3月和5月冲高,但跟往年相比仍处于相对低位,反映进口需求并不强劲。
宏观展望
从库存周期角度看,当前中国处在被动去库存和主动去库存之间的阶段,库存周期尚未见底,按照库存周期时间推算,预计下半年迎来库存周期拐点。经济增长方面,一季度国内GDP增速4.5%,反映国内复苏力度偏弱,二季度在低基数情况下增速预计提高,下半年经济增速面临一定的下滑压力。
2022年以来,国内经济增长主要由政府加杠杆贡献,企业部门加杠杆也贡献了部分经济增长,不过由于居民部门仍在消化高杠杆,国内地产端复苏力度持续偏弱。另外,国内青年群体失业率持续攀升表明就业市场较为疲软,并导致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意愿下降。地产和就业是国内经济复苏需要克服的两大问题。
美国库存周期自2022年8月见顶,当前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,往后预计将转向被动去库存阶段,对应经济向下的压力更大。表征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指标-长短端国债收益率价差仍处于1980年以来的高位,同样暗示美国经济走弱风险较大。
货币政策方面,美联储持续加息引起美国通胀高位回落,加之利率偏高以及失业率走高,美联储或已接近加息终点。不过考虑到就业市场仍较强劲和核心通胀韧性,美联储或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利率,此后再转向降息。
高利率环境下,美国房地产市场和耐用品消费均承受较大压力。年初美国房地产销售一度回暖,但最新的数据显示地产销售再次出现走弱迹象。美国耐用品消费支出经历年初的冲高后,也开始出现向下回归迹象。
供应分析
一季度海外样本矿山产量同比下滑0.7%,绝对量减少约3万吨。天气、政局动荡、矿石品位下滑等是造成产量增长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。如图24所示,13家大中型矿企一季度产量约259.4万吨,同比微增0.1%,产量增长主要由必和必拓、英美资源、紫金矿业(601899)、诺里斯克镍业贡献,而智利国家铜业、自由港、第一量子、泰克资源等产量减少较为显著。
主要生产国中,智利铜矿产量持续位于多年偏低水平,一季度产量仅124.9万吨,同比下滑2.3%,4月份产量延续下降;相比之下,秘鲁铜矿产量维持多年高位,一季度产量61.0万吨,同比增长10.2%,4月单月产量同比增长逾30%。
尽管一季度生产干扰较大,但大多数矿企维持全年生产目标不变,统计的16家矿企全年生产指引同比2022年实际产量增长约6.0%,这些增量将主要在2-4季度体现。
一季度中国铜精矿产量44.1万吨,同比增长2.5%,4月份产量同比减少6.4%。全年来看,甲马铜矿尾矿库问题使得国内铜矿产量增长预期下调。从加工费来看,年初以来国产铜精矿作价系数维持不变,市场对国产矿产量预期变化不大。
根据SMM数据,今年1-5月我国精炼铜累计产量为464.1万吨,同比增长11.9%,预计6月产量环比减少,上半年累计产量增长约11.3%,绝对量增加约57万吨。产量增加一方面受去年下半年电解产能增多推动,另一方面原因是原料供应相对充足,特别是一季度冷料供应较多,伴随冶炼利润改善,国内铜冶炼企业开工率持续攀升。
当前看,影响铜冶炼生产利润的因素之一加工费仍处于较高水平,其中铜精矿粗炼费已回升至近几年高位,粗铜精炼费虽然边际有所下滑,但冶炼厂仍有利润,下半年加工费仍将是冶炼收入的主要来源。副产品硫酸方面,今年以来硫酸价格持续低位波动,随着供应增多以及出口需求走弱,下半年硫酸价格或仍承压,成为冶炼收入的拖累项。
原料供应增加及利润水平偏高有望推动国内精炼铜产量延续增长,预计全年产量约1125万吨,同比增加97万吨左右,增速约9.4%。生产节奏上,6月国内检修活动较多,产量损失较大。7月后检修活动有望减少,加上新增产能释放,国内精炼铜产量预计逐步增加。
海外方面,一季度样本企业精炼铜产量微幅增加,总体产量低于预期。年初以来,海外冶炼厂检修和减产略超预期。其中,智利精炼铜产量在一季度减少4.9%。展望下半年,海外冶炼检修活动减少或推动产量增加,但在新增产能未释放的背景下,预计产量仅持平或小增。
需求分析
1-5月我国精炼铜表观消费量约573.2万吨,同比增长5.6%。其中1月份表观消费下滑,2月以来消费转为增长,4-5月因基数较低,增速均超12%。
下游行业方面,1-4月我国电力投资约2786亿元,同比增长34.8%,其中电源投资增长53.6%、电网投资增长10.2%。电源投资增长推动了总电力投资增长。
电源投资增长对应光伏和风电装机的大增。1-4月我国太阳能新增装机48.3GW,同比增长3.14倍,风电新增装机14.2GW,同比增长48.2%。全年来看,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有较强的增长预期,预估增速分别超60%、40%。基于前四月数据预估,下半年光伏新增装机增速或边际放慢,风电新增装机有望维持中高速增长。
房地产方面,1-4月我国地产数据有所分化,竣工面积同比增速较高,而新开工和施工数据延续下降态势。同期竣工相关的铜管和黄铜棒开工率均明显好于去年同期。展望下半年,基数走低有利于地产数据改善,但受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影响,预计地产的向上力度仍偏弱。
年初以来,空调排产大幅增长和铜管开工率提升既有地产竣工数据较好的带动,也有天气因素和出口的贡献。3月以来空调排产均为2019年的最高水平。展望下半年,竣工和极端天气有望继续支撑空调产销增长,而产成品库存偏高或将限制其涨幅。
汽车方面,1-4月我国汽车产量834.3万辆,同比增长8.6%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29.1万辆,同比增长43.5%。环比角度看,上半年汽车产量较去年下半年增长不明显,其对于需求的拉动弱于预期。展望下半年,汽车行业政策仍较积极,但库存相对高企和去年下半年消费集中释放或将制约产销增长,预估全年汽车产销仅小幅增长。
海外方面,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持续位于收缩区间,海外制造业相关用铜需求面临下滑压力。根据ICSG预测数据,今年全球铜消费增速将从2022年的3.4%下降至1.4%。
今年一季度日本精炼铜表观消费同比减少9.6%,4月表观消费延续下降,环比则有所回升;一季度欧元区精炼铜表观消费量虽环比回升,但同比下滑0.8%。以上数据表明海外铜消费已经有所走弱。
平衡及行情展望
基于供应增加、需求增长可能弱于预期的判断,预计下半年铜精矿供应维持宽松,但宽松幅度将较二季度收窄。精炼铜方面,国内供应增加、海外隐形库存显性化可能、海外需求下滑或造成总体供需边际宽松,预估下半年全球精炼铜转向过剩,四季度过剩压力更大。
基于三季度供需边际宽松的判断,预计铜价向上动能减弱,尽管地缘局势对供应扰动的潜在冲击可能令价格冲高。而后随着供需边际宽松和海外经济趋弱,铜价下行压力加大。CFTC基金持仓转为净空表明市场看多力量不足。通胀预期角度看,其仍处于平台横移走势,上方压力依然较大,未来选择向下的概率更大,对应铜价的下行风险。下半年沪铜主力运行区间参考:56000-69000元/吨,伦铜3M运行区间参考:6800-8800美元/吨。
风险点
地缘局势(俄乌、科索沃)升级引起的海外供应干扰率提升;
国内冶炼厂可能发生硫酸胀库并导致产量增长不及预期;
铜需求增长超预期。
免责声明:本报告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,我公司及研究人员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,本报告中的信息、观点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,可能会随时调整;报告中的信息及观点不构成投资要约或买卖建议,投资者据此作出的投资决策及结果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