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补衣服四十多年的张维珍在自己家里开了“工作室”。
近日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,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,让适老化服务、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,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。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济南,还能很容易地找到那些“小修小补”店铺吗?记者近日走街串巷,一探究竟。
文/片记者杜春娜
(相关资料图)
藏身老城区的修补店
有高新区的顾客上门找
“我们小区没有。”当被问到小区内是否有修鞋的店时,济南市历下区和平新村的居民黄女士有些无奈,刚买的鞋穿了几次,鞋底突然坏了,但是鞋子很贵,鞋面又很好,扔了很可惜,就想找修鞋店补一下。“我找了好久,才找着一家能够修好我鞋子的店。那家店离小区太远了,打车花了我25元,修鞋才花了10元。打车的钱都比修鞋的钱贵了!”
有相似经历的也不止黄女士一人,很多市民反映自己为了换个衣服拉链、收个裤脚就经常奔波两个小区,有时好几天还拿不回来。对此,他们也都期望小区内或者小区附近有家补鞋、修补衣服的店。“每次换个衣服的拉链还得去很远的地方,真不方便。不盼着小区内有,就想着附近有个类似的店也行。”
23日,记者走访济南多个小区发现,曾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修鞋匠似乎正淡出人们的视线,一些修鞋店与缝补衣服的店也不能很轻易地在各个小区里找到。
“我家在三楼,你到的时候就能看见店名招牌了。”刚到张维珍的店,记者就听到了她与顾客打电话,告诉顾客她的店在哪,应该怎么走。六十八岁的张维珍住在济南和平路上的某老旧小区的3楼,房子就是她修改衣服的“工作室”。
张维珍修补衣服已经干了四十多年,因为手艺好,很多人都来找她修改衣服。“我都不用尺子量,一打眼我就知道裤子该截短多少。”
“附近很多大学生也都来找我修衣服。”张维珍告诉记者,她的顾客不分年龄大小,有高新区的顾客专门来找她补衣服。在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,张维珍踩着将近二十年的缝纫机经常工作到深夜。“有些客人下午六点来,但是第二天八点之前就要拿走,这个时候就得加班加点给人家修补好。”
今年六十一岁的李文新跟鞋打交道已经四十多年了,他曾是鞋厂的工人,因为工厂效益不好,离开工厂后,他干起了修鞋的营生,在济南文博家园小区内开的修鞋铺也好几年了。“以前店铺开在了小区门口,后来才进来了小区。”
店面租金高
小店难以为继
在山东师范大学(千佛山校区)北门对面的文化东路上,王淑霞(化名)正一如既往地修补着顾客拿来的鞋子和包。一个泛黄的工具箱,一个磨得发亮的老式手摇补鞋机,几个供客人闲坐的马扎,几双用塑料袋装好的鞋子。六十一岁的王淑霞在文化东路上摆摊修鞋已经三四年了。
问起为什么不找个店面,“每双鞋收钱不固定,每天来的客人也不确定,这些钱根本不够租金。”王淑霞直言,摆摊也有摆摊的困难,“冬天天冷,下雪下雨又不能出摊,而且有时候还不让在这摆摊。很多年纪大的老师傅也早都不干了。”
23日中午12点左右,还没来得及咽下饭,程先生就忙着招待客人。修鞋匠程先生尽管不在街边摆摊,他却也直呼“如今修鞋匠的活真不好干”。
“以前一条街上都是修鞋的店铺,现在几乎都没了。”程先生也很纳闷,为啥以前店铺多的时候,生意很好,现在修鞋的店铺少了,生意反而清闲了许多。问起很多修鞋铺消失的原因,“修鞋店铺的租金很高,我们有时一天能赚一百多,有时三天才能赚一百。”他表示,还有许多修鞋匠的年龄大了,他们没法再继续干下去了。
如何迎回小店
可借助社区管理
市民对修鞋、补衣服有需求,一些“小修小补”店在城市里却难觅踪迹。为了让适老化服务、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,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,近日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,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。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试点基础上,开展三年行动计划,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。
作为日常生活中的“刚需”,“小修小补”不仅仅是修鞋、配钥匙,商务部因此要求,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,一圈一策。
“小修小补”不仅是一种小生意,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。有媒体评论,引导“小修小补”回归百姓生活,规范有序是关键。这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,而是一种城市管理理念的升级,“小修小补”对应的是家长里短的大民生,考验着城市管理的精细度,因此要处理好便民生活和城市管理之间的关系,在精细化、便利化、智慧化方面出实招,只有下足功夫,才能提高服务供给能力,展现城市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。
如何才能让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生活?“可以借助社区管理”,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学军表示,政府可以给这些“小修小补”提供一些优惠措施。“比如说,给一些商铺提供一定的租金补贴,从而降低他们的成本,让他们在一个场所能够稳定下来。”
关键词:
百姓生活
高新区的
更加丰富
休闲娱乐